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160万人二次感染新冠,疫苗为何无法阻挡突破性感染?

CC情报局 CC情报局 2022-07-22

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加拿大总理等多国政要重复感染。在香港第五波奥密克戎疫情中,120多万病例中,近千人二次感染新冠。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已有160万重复感染病例。美国卫生官员指出,由于缺乏家庭检测数据,实际上的重复感染规模远比统计的数字大。

2. 感染新冠病毒并不代表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即便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保护率也是有保质期的。部分感染者仍会发生重复感染,完成疫苗接种的人也会遇到突破性感染。但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手段。以色列研究表明,在已经感染过病毒,并且随后也接种过一剂疫苗的人群中,重复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与不接种疫苗的人群相比,补打过疫苗的人在较长时间内仍然维持着较低的重复感染率。

3. 美国密西根大学数据分析指出,发生二次感染的人,并不见得更容易发生第三次感染。三次感染病毒的只是极少数人,只占所有感染人数的0.06%。在没有广泛感染的中国大陆,12亿人已经接种过了疫苗。同时,病毒的主要感染模式也从之前毒株的肺部感染,进化到了目前毒株的上呼吸道感染,杀伤力已经大大减轻。上海最新研究数据也表明,90%的感染者都只是无症状或者轻症。我们应正视重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现象,不要惧怕病毒。

加拿大总理等多国政要重复感染新冠,美国160万人,香港近千人出现二次感染?

染新冠病毒,是一件倒霉的事;更倒霉的,是重复感染新冠。然而病毒是公平的,不会因为社会地位而青睐或歧视某个人。

6月13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社交平台上证实自己二次感染。之前,在今年1月底,特鲁多首次确诊新冠。特鲁多表示,由于接种过疫苗,自己感觉尚好。而在此前,英国查尔斯王储于2月10宣布第二次确诊,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各国至少有数十位政要二次感染新冠,尽管他们之中有的人已打过了至少四剂疫苗。

很多人以为感染新冠之后,就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因此发现感染后没有出大事,便弹冠相庆,觉得从此无忧了;在美国2020年的大学校园里,甚至还有“新冠聚会”,未感染者故意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希望主动感染病毒,以此获得免疫保护。

但是,经过两年多的新冠疫情,有个事实已经很明确了:由于病毒的突变,不但感染新冠病毒后不会获得终身免疫,即便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保护率也有保质期。

因此,部分感染者会发生重复感染,而完成疫苗接种的人,也会发生突破性感染

美国的数据表明,在2021年12月之后,奥密克戎变异株所引发的感染,主要是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体感染病毒之后,就会产生抗病毒抗体。美国疾控中心(CDC)监测了献血者的血液样本,根据6月13日发表于JAMA杂志上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美国有94.7%的献血者体内有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这其中,有28.8%的献血者的抗体是感染病毒所诱导产生,其余的是因接种疫苗而产生[1]。

这个数据,也与美国目前疫苗接种率相符:有接近70%的人完成了两剂疫苗接种。

中国和美国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的比例 图自:Our World in Data

根据这个数据,也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绝大多数有接种过疫苗的美国人,在去年12月底之前都感染过了新冠病毒。这也说明,美国奥密克戎疫情中的很大一部分感染病例,都属于重复感染。

这里需要表明的是,虽然重复感染会发生,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有同样的风险。有一份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之间所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共收集了来自18个国家的45份研究数据,覆盖1200万人。研究结果表明,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为0.2%[1]

这是德尔塔疫情前的重复感染数据,当时新冠疫苗还没有广泛接种,因此,自然感染还是能够建立一定的免疫保护,只是无法保护100%的人。与没有感染过病毒的人相比,之前已经感染过病毒的人,在疫情中被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了81%。

很显然,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不可能是固定的,如果总人群中感染率增加,重复感染率也会增加。

在6月9日的中国香港地区疫情记者会上,根据香港地区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所提供的数据,香港地区第五波疫情(奥密克戎疫情)共报道了逾120万感染病例,其中900多例属于重复感染,发生重复感染的人数只占总确诊数的0.075%,因此绝大部分奥密克戎疫情感染者都属于首次感染。香港地区前四波疫情共计有1.2万确诊病例,因此重复感染率为7.5%,虽然高于文献中报道的重复感染率,但低于香港地区第五波疫情的整体感染率(16%)。

在香港地区的重复感染者中,首次感染都基本发生于之前的疫情,只有2人的首次和二次感染,都发生于第5波疫情中。


我们来看一下国外发布的原文全文,仔细阅读完,就会发现国内这些媒体报道的内容根本就是掐头去尾加更改重要词语的输出,严重歪曲了事实。要知道,宣传医学知识可不是炒菜,想怎么炒就能怎么炒。

而在此前一天,6月8日,据美国广播公司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随着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美国已有160万例重复感染病例。该调查指出,在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流行期间,不少美国人感染了两次以上新冠病毒,一些极少数的病例甚至重复五次感染了新冠。在纽约州、缅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再感染病例均超过了20万例。美国卫生官员指出,由于缺乏家庭检测数据,实际上的再感染规模还要远比统计的数字大。
为何香港地区、欧美等国家的染疫民众,会出现多次重复感染问题,新冠免疫力能持续多久?再次感染会更严重吗?疫苗失效了吗?

2020年,新冠再感染被认为是罕见现象。2021年,接种疫苗的个体可能会出现突破性感染,但风险仍然很低。到2022年,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似乎已成为疫情新常态

疫苗为何无法防止二次感染?以色列的研究表明,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之后,感染率增加到了4倍?
有人将群体免疫理解成“群体中所有人都能获得保护”,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群体免疫,不管是通过自然感染获得,还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其保护效果只有在群体面上才明显。不但有个体得不到较好的保护,会发生重复感染或者发生突破性感染,即便是在群体面上的保护力,也会随时间逐渐降低。
以色列的数据表明,在20218月至9月的德尔塔疫情期间,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与康复时间的长短相关。从来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感染者,在首次感染康复后46个月之内,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为10.5人次/10万人;而在康复一年之后,重复感染发生率增加至30.2人次/10万人[2]
同样降低的,也有疫苗的保护率。在同一时期内,对于之前没有感染过病毒的人群,在接种完成两剂疫苗之后的2个月内,确诊感染率为21.1人次/10万人;而在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之后,感染率增加到了4倍,升至88.9人次/10万人。

新冠确诊感染者接种疫苗后,可以提高预防有症状感染的保护率,但却无法预防二次或者三次感染

既然自然感染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是不是在感染之后,就“鞋子终于落地”,不需要考虑补种疫苗了呢?并非如此!

在上述的以色列研究中,在已经感染过病毒,并且随后也接种过一剂疫苗的人群中,重复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在接种疫苗后两个月之内,发生率只有3.7人次/10万人。同样,在已感染过病毒的人中,疫苗的保护力也同样会降低,在接种6个月以后,重复感染发生率增加至11.6人次/10万人[2]。虽然发生率增加了,但是与不接种疫苗的人群相比,补打过疫苗的人在较长时间内仍然维持着较低的重复感染率。

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数据也支持同样的结论。在实施新冠疫苗接种计划之前,该医学中心有52238名员工,其中4718人(9%)之前曾确诊过。在实施疫苗接种之后的最初几个月内,疫苗对曾经感染过病毒者的保护不明显;但是在几个月之后,当自然感染所带来的免疫保护减弱之后,接种疫苗的保护力就开始明显了,有症状感染比例显著低于没有补种疫苗者[3]。

新冠疫苗很可能像感冒疫苗一样,不能终生免疫

发生二次感染的新冠患者,更易发生第三次与第四次感染?

发生重复感染,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但所幸的,是只有部分重复感染者会出现重症。

美国密西根大学对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之间,有308,051人确诊为新冠感染,其中19%需要住院治疗;在所有确诊者中,有9,203人在首次确诊90天后再次确诊感染,重复感染的比例为3%,重复感染者住院率为17%;此后,还有189人发生第三次感染,占二次感染者人数的2%。在三次感染者中,住院率为25.9%[4]。

可见,发生了二次感染的人,并不见得更容易发生第三次感染。虽然三次感染者的住院率略有增加,但并不显著。三次感染病毒的只是极少数人,只占所有感染人数的0.06%。


走出认知误区,正确理解和对待感染及重复感染

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虽然还没有显示出结束的迹象,但是世界正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

确诊是否感染,“核酸检测”一直是金标准。但是,如何对待“阳性”?这需要与时俱进。

在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绝大多数人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后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使用超级灵敏的核酸检测,可以及时甄别出感染者或者病毒携带者,有助于及时阻断病毒的传播,核酸检测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但在当下,大多数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力,即便在没有广泛感染的国内,12亿人已经接种过了疫苗。同时,病毒的主要感染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从之前毒株的肺部感染,进化到了目前毒株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此,病毒所带来的杀伤力已经大大减轻,上海疫情的数据表明,90%的感染者都只是无症状或者轻症。

在美国等国家,因为无法对感染者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核酸检测早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以,美国国内的核酸检测已经大大减少,从612日起,美国甚至放弃了对入境者的核酸检测要求。

有这样一种说法:“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这是完全不正确的。病原体培养的检测,查出来的是有感染能力的活病原体,而核酸检测只能查出病毒的核酸片段,可能只是毫无感染能力的病毒“尸体”。即便是疫苗中的根本没有感染力的灭活病毒,如果进行核酸检测,也会是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核酸检测“过于灵敏”。不仅如此,我们还使用了最严格的标准,同样一份结果,如果核酸检测的Ct值在35至40之间,在国际上认为是阴性,但在国内将被认为是阳性。

针对疫情的变化,中国对于核酸检测的规定已经有所改变,感染者转阴的标准,Ct阈值已经从40降低到35,与世界并轨注:目前初诊的Ct阈值仍为40)。

但在当今的情形下,已经到了思考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核酸检测标准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

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但无法确保不感染新冠

疫苗是建立群体免疫的最佳途径

新冠并不是人类遇到的第一个病毒。人类进化史上经历过无数的病毒,很多比新冠的传染性、杀伤力都更强,但人类都走出了疫情。在历史上,人类都靠群体免疫走出疫情,没有哪一次疫情是被严格的清零所战胜。

当科学进步之后,人类发现自然感染并不是建立群体免疫的唯一途径,疫苗也可以!战胜了天花的“牛痘”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疫苗。但是,牛痘虽然能够有效地建立群体免疫,但并不能将天花病毒立刻、马上根除!

在美国的波士顿,1800年就开始推广牛痘接种,但是在100年后,仍然有人死于天花![5]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就有核酸检测技术,如果要一直进行核酸检测筛查,那么这个检测会进行100年,要传承好几代人,比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时间都长。

当然,如果当时就有灵敏的核酸检测,也许病毒会更快地被控制住,不需要那么久。但是,如果全球不能一致行动,即便一地清零之后,病毒还是可以从其他地方传过来。这就是如今新冠疫情的局面。

不仅如此,如果病毒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感染动物的能力,即便能给所有人类查核酸,也不可能给世间万物核酸。很不幸的是,如今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已经有了感染宠物、水貂、老虎、鹿、鼠类的能力。

人类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并不是靠战斗力比病毒更强,能够清除病毒。适者生存,人类靠的是生存能力,也就是生命力。如果因为惧怕病毒、惧怕感染、惧怕重复感染,那人类无异于自废武功。

参考文献:
 
1. Chivese T, Matizanadzo J T, Musa O A H,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adaptive immunity to COVID-19 and reinfection after recovery –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athogens and Global Health 2022;1-13.
2. Goldberg Y, Mandel M, Bar-On Y M, et al. Protection and Waning of Natural and Hybrid Immunity to SARS-CoV-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 2201-2212.
3.  Shrestha N K, Burke P C, Nowacki A S, et al. Necess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ersons Who Have Already Had COVID-19.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ciac022.
4. Collaboratory V C-O R. Burden of PCR-Confirmed SARS-CoV-2 Reinfection in the 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March 2020 – January 2022. medRxiv 2022; 2022.03.20.22272571.
5. Niederhuber M, "The Fight Over Inoculation During the 1721 Boston Smallpox Epidemic," in Special Edition on Infectious Disease vol. 2022, ed. Harvard University, 20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